半平面半立体裁剪法
我在制板时,一般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制板方法。不同的款式有不同的特点,各种制板的方法各有利弊,不能很笼统地说所有的款式都只用一种制板方式,或者说哪一种制板方式好,就把其它的方法抛弃,而完全彻底地用某一种方法,那样会进入误区。永远也不会打出好的样板。制板的目的是要圆满地达到设计效果,使成衣更加完美,而并不要看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或通过什么样的过程,我认为只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满意的设计意图就足矣。
平面裁剪法不论是比例还是原型法,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得到样板,制板的全过程比较方便,节省时间,但是必须是要具有很丰富的实际经验,经过多次的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,达到设计效果。平面裁剪的缺点在于:
① 不能正确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,如面料纹路变化、下垂程度、光泽变化、弹力程度等。
② 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。如不同款式要用不同的胸量、前后身的平衡量、肩斜度等等。
③ 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的处理,如: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、垂荡、随意、自然的款式等等。这些问题平面裁剪时看似很棘手而对于立体裁翦则正是其优势所在。对那些很传统的职业装,许多学习班作为学习的首选课题,许多公司都曾开发、研制,所以对于稍有经验的板师部可以说胸有成竹,有较大把握,为了节省时间都采用平面制板,即使稍有不适,略加修改就可以了。对于那些时装性很强,活折较多,飘逸性很突出的款式和面料特点较为特殊的情况下,平面制板不能一次到位要经过多次或反复修改时,最好选择立体裁剪的方法来处理。在制板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不稳定因素。如面料的剪变性、款式活折裥的大小、飘逸程度等、立体裁剪边操作、边观察边塑造、边裁剪的综合手法正是处理这些因素的最佳手段。
我在制板时一般是采用半平面半立体裁剪的方式进行。当拿到设计效果图后,首先要仔细审图,从款式年龄段的定位、规格尺寸制定,到整体结构的处理、工艺制作方法等等,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严密而周全的计划,能够确保成衣的成功率后再开始动手操作。许多板师都急于求成,缺少冷静的全盘考虑的习惯,等到样衣出来毛病一大堆时才知道后悔已晚。待考虑成熟后,在坯布上应用原型找出款式的基本结构线,绘出其大概轮廓后裁下来用手针绷缝出坯样,在人体或修正后的人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、修正、塑造,直到满意为止,然后用面料根据坯样的裁片做出样衣进行确认后,将坯样的裁片拓成最后合适的样板。在此过程中,要注意几个问题
① 在绘制基本结构时,坯布的直纱必须要与前中、后中的中轴线一致,纬纱必须要与胸围线、腰围线、臂高线一致,这样便于各部位数据的控制,有利于审核样衣、样板、人体的围度尺寸是否在相同的位置,也便于以后的拓板工作。
② 坯布在使用前必须要进行缩水处理,在制作坯样过程中,尽量减少熨烫次数,因为坯布的可塑性较强,熨烫次数较多会导致其变形,如果进行了明确的归拨处理,必须作好记录,以便后期拓板时注意。
③ 绘制结构图中要有最基本的间架结构线、前后中心线、三围位置线、前后身经过胸点和后肩胛点的纵向切割线、前后身的侧分割线、肩斜线等等。有许多板师将这些线条称之为 “ 服装的骨架 ” ,所以必不可少,有利于在制板的过程中发现偏差,找出弊病的所在,能及时有效地校验、调整。俗语说: “ 有骨头何愁没有肉 ” 。服装骨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制板、制作的全过程。
④ 在裁坯样时要留有约 2cm 左右的备放缝,要给后期的调整留有足够的余量。有些人遇到调板时坯样没有余量时,首先想到的是拼接,殊不知面料的剪变性,无接口的面料与断开后再拼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,所以坯样不能有拼接,否则后期拓板时将失去真实性。
⑤ 绷缝坯样时必须要用手针绷缝,不可贪图省时、方便、快捷而用平缝机替代,我们现在所用的坯布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,平缝机的送布牙在送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坯布的变形、吃纵。
⑥ 在调整坯样时所选的人体必须要注意体型是否正确,人台是否经过修正。否则经过干辛万苫调试的样板不能适应正常的大众体型。
⑦ 最后根据坯样拓样板时要保证样板的真实性,将坯样的每个细节,详细反应在样板上,如纱向、缝份、省道状态、归拨部位及数据、吃纵情况 ……
平面裁剪法不论是比例还是原型法,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得到样板,制板的全过程比较方便,节省时间,但是必须是要具有很丰富的实际经验,经过多次的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,达到设计效果。平面裁剪的缺点在于:
① 不能正确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,如面料纹路变化、下垂程度、光泽变化、弹力程度等。
② 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。如不同款式要用不同的胸量、前后身的平衡量、肩斜度等等。
③ 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的处理,如: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、垂荡、随意、自然的款式等等。这些问题平面裁剪时看似很棘手而对于立体裁翦则正是其优势所在。对那些很传统的职业装,许多学习班作为学习的首选课题,许多公司都曾开发、研制,所以对于稍有经验的板师部可以说胸有成竹,有较大把握,为了节省时间都采用平面制板,即使稍有不适,略加修改就可以了。对于那些时装性很强,活折较多,飘逸性很突出的款式和面料特点较为特殊的情况下,平面制板不能一次到位要经过多次或反复修改时,最好选择立体裁剪的方法来处理。在制板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不稳定因素。如面料的剪变性、款式活折裥的大小、飘逸程度等、立体裁剪边操作、边观察边塑造、边裁剪的综合手法正是处理这些因素的最佳手段。
我在制板时一般是采用半平面半立体裁剪的方式进行。当拿到设计效果图后,首先要仔细审图,从款式年龄段的定位、规格尺寸制定,到整体结构的处理、工艺制作方法等等,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严密而周全的计划,能够确保成衣的成功率后再开始动手操作。许多板师都急于求成,缺少冷静的全盘考虑的习惯,等到样衣出来毛病一大堆时才知道后悔已晚。待考虑成熟后,在坯布上应用原型找出款式的基本结构线,绘出其大概轮廓后裁下来用手针绷缝出坯样,在人体或修正后的人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、修正、塑造,直到满意为止,然后用面料根据坯样的裁片做出样衣进行确认后,将坯样的裁片拓成最后合适的样板。在此过程中,要注意几个问题
① 在绘制基本结构时,坯布的直纱必须要与前中、后中的中轴线一致,纬纱必须要与胸围线、腰围线、臂高线一致,这样便于各部位数据的控制,有利于审核样衣、样板、人体的围度尺寸是否在相同的位置,也便于以后的拓板工作。
② 坯布在使用前必须要进行缩水处理,在制作坯样过程中,尽量减少熨烫次数,因为坯布的可塑性较强,熨烫次数较多会导致其变形,如果进行了明确的归拨处理,必须作好记录,以便后期拓板时注意。
③ 绘制结构图中要有最基本的间架结构线、前后中心线、三围位置线、前后身经过胸点和后肩胛点的纵向切割线、前后身的侧分割线、肩斜线等等。有许多板师将这些线条称之为 “ 服装的骨架 ” ,所以必不可少,有利于在制板的过程中发现偏差,找出弊病的所在,能及时有效地校验、调整。俗语说: “ 有骨头何愁没有肉 ” 。服装骨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制板、制作的全过程。
④ 在裁坯样时要留有约 2cm 左右的备放缝,要给后期的调整留有足够的余量。有些人遇到调板时坯样没有余量时,首先想到的是拼接,殊不知面料的剪变性,无接口的面料与断开后再拼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,所以坯样不能有拼接,否则后期拓板时将失去真实性。
⑤ 绷缝坯样时必须要用手针绷缝,不可贪图省时、方便、快捷而用平缝机替代,我们现在所用的坯布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,平缝机的送布牙在送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坯布的变形、吃纵。
⑥ 在调整坯样时所选的人体必须要注意体型是否正确,人台是否经过修正。否则经过干辛万苫调试的样板不能适应正常的大众体型。
⑦ 最后根据坯样拓样板时要保证样板的真实性,将坯样的每个细节,详细反应在样板上,如纱向、缝份、省道状态、归拨部位及数据、吃纵情况 ……
真比例平台上的男衬衫摞推
笔者从事企业实践以及院校教学多年,将摞推技术搬到了真比例的平台上,使得操作变得十分便捷,变化也更加合理,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欢迎。这里仅以男衬衫的前片为例,来说明这种摞推的方法。
A 将母板置于其他若干层纸板之上,用装订器(或图钉)固定。
B 将底摆直线部分净剪整齐。
C 将门襟止口净剪整齐。
D 向下差动各层纸板,保持1.84厘米的档差。按图示净剪前领口下1/3。
注:底摆差动量=ΔL-Δ领口深=ΔL-0.16×ΔN=2-0.16×1=1.84
E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0.16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下差动纸板,在底边处甩出2厘米档差。然后净剪前领口上1/3和肩斜线。
注:0.16=0.16×ΔN =0.16×1;2=ΔL
F 向右差动纸板,止口处甩出0.6厘米档差。底摆处保持2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弧上端2厘米。
注:0.6=1/2×ΔS=1/2×1.2
G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0.72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上差动纸板,在底摆处减为1.5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胸切点附近。
注:0.72=0.18×ΔB=0.18×4
1.5=ΔL-胸切点以上档差=2-0.5
H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1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上差动纸板,在底摆处降为1.2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下段2厘米以及侧缝上端2厘米。
注:1=0.25×4
1.2=ΔL-Δ袖窿深=2-0.8
(实际上Δ袖窿深=0.15ΔB+0.1Δ半号=0.15×4+0.1×2.5=0.85)
I 向上差动纸板,底边处甩出0.7厘米,同时保持止口处1厘米档差。净剪腰节处附近以及腰节以下的侧缝线。
注:0.7厘米是腰节线以下的档差。
J继续向上差动纸板,使得底摆处的档差为0(即对齐底摆),同时保持止口处的1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底摆。
K 参照母板曲线,把领口、袖窿以及侧缝处的曲线净剪顺畅。
A 将母板置于其他若干层纸板之上,用装订器(或图钉)固定。
B 将底摆直线部分净剪整齐。
C 将门襟止口净剪整齐。
D 向下差动各层纸板,保持1.84厘米的档差。按图示净剪前领口下1/3。
注:底摆差动量=ΔL-Δ领口深=ΔL-0.16×ΔN=2-0.16×1=1.84
E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0.16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下差动纸板,在底边处甩出2厘米档差。然后净剪前领口上1/3和肩斜线。
注:0.16=0.16×ΔN =0.16×1;2=ΔL
F 向右差动纸板,止口处甩出0.6厘米档差。底摆处保持2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弧上端2厘米。
注:0.6=1/2×ΔS=1/2×1.2
G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0.72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上差动纸板,在底摆处减为1.5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胸切点附近。
注:0.72=0.18×ΔB=0.18×4
1.5=ΔL-胸切点以上档差=2-0.5
H 向右差动纸板,在止口处甩出1厘米档差。然后向上差动纸板,在底摆处降为1.2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袖窿下段2厘米以及侧缝上端2厘米。
注:1=0.25×4
1.2=ΔL-Δ袖窿深=2-0.8
(实际上Δ袖窿深=0.15ΔB+0.1Δ半号=0.15×4+0.1×2.5=0.85)
I 向上差动纸板,底边处甩出0.7厘米,同时保持止口处1厘米档差。净剪腰节处附近以及腰节以下的侧缝线。
注:0.7厘米是腰节线以下的档差。
J继续向上差动纸板,使得底摆处的档差为0(即对齐底摆),同时保持止口处的1厘米档差。按图净剪底摆。
K 参照母板曲线,把领口、袖窿以及侧缝处的曲线净剪顺畅。
驳领的基本结构及基础纸样详解
首先,展平纸样,描绘驳头造型线,串口线延长过翻折线,与过颈侧点的翻折线平行线相交于B点,描绘轮廓线;以翻折线为对称轴,作B点的对称点A;过A点向上作翻折线的平行线,再在此平行线上,从上平线向上取定量10厘米,过点作垂线,长3~4厘米(视领座高低及面料的特性而定,通常以领座高加0.5~1厘米),标为C点,连接AC为领底线的辅助线,可见领底线曲弧度是由AC与翻折线延长相交的夹角所决定,此夹角大,领底线曲弧度就大,反之就小,它们是成正比关系;从A点向上测取前后领圈线的长度,过点向左作AC的垂线,为领中线,取领高6~7厘米。
描画领子轮廓线,领底线下三分之一处凹进0.5厘米左右;领子外缘轮廓线画顺,与领中线相交处保持垂直状。
复制领子部分结构,制作成驳领基础纸样,作为驳领结构变化设计的操作纸样。在此纸样上标示颈侧翻折点的对位点和翻折线的对照线。
其次,领底线曲弧度与外缘轮廓线的关系一般驳领的领座为2.5-3厘米之间,外翻部分高为3.5-4.5厘米,其相差在1-1.5厘米之间。上述驳领的基本结构是基于一般领座和外翻领的高度设计的,其领底线、领圈、外缘轮廓及后片领外翻折效果线之间关系。C点过颈侧点至后颈点D与领底线EF相等;AG就是上翻折效果线,它与外缘轮廓线AB相等。这样领子才能依设计要求翻折,这也就是获得理想翻折效果的原理--AB=AG。
有些驳领要求有较多的外翻折量,即外翻领较特别是应用于大衣等服装上的驳领。随着外翻折量增高,与领座高的差距也就增大,通常相差超过3厘米以上,甚至更多,这时领子的外缘轮廓线就随之加长。
驳领外翻折量增高,则需要相应增加外缘轮廓线长度以满足的这种变化。分析图示,可看出领子外缘轮廓线是服贴于后背、肩部表面的,随外翻折高度增加,领子外缘轮廓线向下移而增长,在肩部出现裂口。可见只要通过领子纸样外缘止口剪切展开,就能使外缘轮廓线增长,同时会使领底线曲弧度增大。
领外翻效果线,AG,因外翻折量增大,离后颈点和颈侧点的距离均随着增大,其弧线长度也就相应增长。
在操作纸样中部设置剪切线,剪切展开后,领底线曲弧度随之增大,同时领中线BF也就跟着倾斜,使领子外缘轮廓线增长,并满足AB=AG。这样就找到了领底线曲弧度和外缘轮廓线随翻折量变化的依据--后片领子外翻效果线。在具体设计中只要准确测量后片领外翻效果线AG长度,并核对与领子外缘轮廓线的适合度关系,通过纸样剪切展开等操作,就能准确处理领底线曲弧度和领子外缘轮廓线的关系,满足驳领外翻折不同高度的造型变化。
服装CAD软件模仿手工圆顺下摆
使用NACPRO打版系统中的【拼合修改】工具,步骤:
1. 指示拼合要素:先指示固定端的要素:前片的下摆线前端 1;再指示拼合要素的拼合端前刀背下摆前端 2、后刀背下摆侧缝端 3、后片下摆刀背缝端 4,右键确认;
1. 指示拼合要素:先指示固定端的要素:前片的下摆线前端 1;再指示拼合要素的拼合端前刀背下摆前端 2、后刀背下摆侧缝端 3、后片下摆刀背缝端 4,右键确认;
2.输入曲线点数:7
此时下摆的多条曲线变为一条曲线,调整这条曲线圆顺,右键确认图示:
各种服装制板的比例法
归纳为三种:中日东方服装文化中的l/6(1/2)比例法;我国习惯使用的1/10、1.5/lO、2/10简易比例法;英美等西方国家使用的l/8(1/16)比例法。
l/6(1/12)比例法是基础比例法。它的适应性强而应用范围广:它既可用于2cm一档放码(日本),又可用于3cm一档放码(中国),甚至4cm一档放码。它是由圆的周长公式(周长=直径×π)推导出来的。工人师傅们在用于计算要求不太精密的情况下,将其简化为:周长=l/3周长×3。服装制板中的三围都是圆的周长将其代入公式:胸围=l/3胸围×3。服装制板时都是以半胸围作为基数其公式可演变成:半胸围=l/6胸围×3。这就是三片式上衣的制板公式。四片式上衣及裤、裙的制板公式,也可由上公式推出:半胸围(半臀围、半腰围)=l/6胸围(臀围、腰围)+l/12胸围(臀围、腰围)。(注:腰围可灵活些)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,其中的定律、定理、公式等对科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。服装制板技术也不例外。l/6(l/12)比例法源于周长公式,因此魏立达先生对其板型的评价是“比较客观、比较科学不带有人为的色彩。”当然也绝不排除为了适应不同尺度、不同板型及其因地域差异、国度差异而灵活变通、合理调节、特殊应用的可行性。
1/10、1.5/10、2/lO比例法是我国前期为了使用市寸设计“洋服”而创建简易比例法。因其计算的简便、快捷、易于为大多数人接收而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。久而久之成了习惯。历史形成的习惯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。因此,时至今日,简易比例法设计服装,在国内服装界仍然占据着正统地位。简易比例法为发展、繁荣我国的服装事业创下了辉煌的业绩,功不可没。我国现行的国家服装标准就是在普测、调研了全国各地人体数据的基础上参照简易比例法而确立的。可见它在我国服装界的权威性。它是我国传统经验的结晶,因此被服装界视为“国粹”。但是它难以与其他比例法接轨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。
l/8(1/16)比例法是英美等国家为了适应英寸制及其服装板型、人体工学数据使用的简易比例法。它的历史悠久,国际影响力大,且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使用。西方人对国家服装标准要求不严格,随意性大,讲究细部修减,使其服装紧身而适体,特强调“以人为本”的设计理念。因此难以驾驭。“改制”后的板型也只能用于4cm一档放码。但易与基础比例法接轨。
全球经济一体化、服装制板尺度统一使用厘米制。世界多数国家已完成或正在完成服装尺度“改制”中制板技术的调整工作。不论是谁去完成这项“改制”技术,首先必须认清什么是国际化标准?否则就会容易形成盲人骑瞎马的局面,难以实现服装制板技术国际化。服装制板国际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?国际化标准就是厘米制、周长计算公式及与其接轨的技巧。
其实我国市寸制比例法再恢复成厘米制比例法是件非常简单的事。请看下面的公式。
厘米制3cm一档放码公式:
半胸围=1.5/lO胸围+2/10胸围+1.5/10胸围。
半胸围=l/6胸围+1/6胸围+l/6胸围。
它的推板放码数值是前胸、背宽,它的推板放码数值:前胸、背宽、袖窿宽都是0.5cm(1.5市分)
半胸围=1.5/lO胸围+2/10胸围+1.5/10胸围。
半胸围=l/6胸围+1/6胸围+l/6胸围。
它的推板放码数值是前胸、背宽,它的推板放码数值:前胸、背宽、袖窿宽都是0.5cm(1.5市分)
画衣尺架就是依据我国“改制”后的比例法配合英美等西方国家“改制”后的l/8(1/16)比例法设计而成。因此它既基本符合我国系列多品种服装标准又可与“国际”接轨。且遵循了数学公式与原理。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呢?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